1200公里续航。9万块的价格。车标像极了一个举杯邀月的酒杯?五粮液造车,话题流量拉满。可真相,远比你想象的复杂,也更精彩。
跨界不是玩票 资本+资源才是底气
五粮液。中国白酒行业的“顶流”。突然出现在汽车圈。不是简单的“喝高了想造车” 资本下场,手笔不小。24.94亿元的股权转让。外加新基地建设,保守都超60亿。这不是闹着玩的。2006年尝试零部件,2017年正式牵手凯翼。总部迁到宜宾——五粮液老家。造车资质直接到手。资源整合能力,白酒届教父级别,入局就是冲着全产业链深耕去的。
但五粮液不是孤胆英雄。没有在车圈闭门造车那种理想主义。凯翼的底子本来就是奇瑞的。技术、平台、人才。全都带过来了。五粮液负责资本、资源。凯翼负责研发制造。怎么看,都是“你出钱我出力”的经典合体。信心满满,赌的就是四川本地汽车工业升级这步棋。
展开剩余74%续航、价格、配置 真有那么神?
1200公里续航?9万块落地?这combo,听着像是新能源界的“茅台+拼多多”。但真实情况,得拨开迷雾。
凯翼炫界Pro EV,9万元左右,纯电版本的续航401公里,同级正常水准。1200公里?得找昆仑iHD这种插混车型。插混的“综合续航”,是纯电+油箱“两条腿走路”。宣传能上1200公里,实际市区油耗加纯电也得看路况。官方指导价,10万出头,而不是9万。还是有点“标题党”的意思。
动力表现呢?昆仑iHD用的是比亚迪混动系统,宁德时代的电池,奇瑞底盘调教。听起来很猛。实际开起来,动力平顺,油门调校偏舒适。城市通勤,够用。高速超车,别指望秒天秒地,但绝对比同价位的油车强。底盘质感?悬架不算高级,但日常减速带不闷不响,过滤路面碎震还行。智能化?该有的L2辅助基本齐了,但语音识别、车机流畅度,比亚迪和吉利的同级对手更强一点。
买菜、接娃、偶尔自驾。没毛病。想要极致性能?别想了,这不是钢炮。这车的逻辑,实用为主。相信不少车友会有共鸣。预算有限,想要省心开台新能源SUV,昆仑iHD绝对算个性价比之选。可如果你追求炫技、硬核科技感,那真得往上看。
“酒杯”车标,车圈最会玩梗的logo
再聊聊最魔性的部分——那个被全网玩坏的车标。凯翼原版解释,说V字代表Victory(胜利)、Value(价值)还有“翼”,寓意展翅高飞。听起来挺官方。可网友一看:这不就是个倒着的酒杯吗?五粮液入股后,这一幕更魔幻了。谁说中国品牌没想象力?这波“视觉误读”直接把品牌热度拉到巅峰。
说实话,logo梗传开之后,凯翼的讨论度比之前翻倍。路上遇到车友,都会下意识问一句:“你这车喝酒的吗?”我自己第一次看到也忍不住笑。设计师可能都没想到,这波联想能红出圈。有人觉得土,有人觉得有趣。实话实说,车标美丑见仁见智。最起码,辨识度确实拉满了。至少不是又一个千篇一律的“盾牌”or“字母圈”。
车圈“买车送酒”?营销真会玩 但能救市吗?
销量表现。老实讲,不如想象中美好。凯翼昆仑iHD上市后,月销常年三位数徘徊。和比亚迪元Pro、吉利缤越混动这些“网红爆款”比,差距明显。配置、价格都不算差,为什么卖不动?答案很现实:品牌号召力还不够。车主群体和五粮液的高端消费群体,重合度极低。你见过开5万块车的喝2000块一瓶酒吗?“买车送酒”,“买车享酒折”,营销确实有新意,能引发话题,但还没能变成销量奇迹。
这里面有个有趣现象。很多用户冲着买车顺便买酒优惠来的,最后车买了,酒真没下单。这说明什么?五粮液的品牌影响力没法直接转化为汽车的消费动力。白酒和汽车,虽然都讲究品质和体验,但消费决策逻辑完全不同。五粮液的跨界,更多像是一次“资本与流量实验”。到底能不能跑通,还得看后续产品力和服务跟不跟得上。
市场前景 冷静看待 不盲吹也不踩
五粮液造车,不是闹剧。资本、资源、供应链,样样到位。凯翼技术底子也不差。昆仑iHD、炫界Pro EV,产品力对得起价格。插混续航1200公里,日常通勤油耗超低。智能化、舒适性,满足主流用户,没有天花板式惊喜,但也没短板能被一票否决。最大问题,就是品牌认知、用户信任还没建立起来。这需要时间。也需要持续不断的技术升级和服务优化。
市场是冰冷的。酒香不怕巷子深,在车圈并不成立。凯翼能不能撑起五粮液的多元化梦想?还要看接下来怎么破局。只靠送酒、价格战,走不远。产品力才是王道。未来值得关注。但别妄想一夜爆红。
五粮液造车,像极了一场资本与消费文化的碰撞实验。能不能喝出香气来?就看这杯“汽车佳酿”,愿不愿意用时间慢慢沉淀。就像一瓶老酒,终究得靠自己,熬出独特的风味。
发布于:河南省
